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投资 > 内容页

初夏的微风吹过幕布 来看一场公益的露天电影吧

时间:2023-07-08 08:09:15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对于很多年轻的朋友来说,放映露天电影的场景还真是没有见到过。其实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露天电影一直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还有自己搬来板凳的邻居们,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春的一位公益露天电影放映员王学会。

一份共鸣 追溯几代国人的青春记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样的场景,成为王学会老人对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他的少年时代,看场露天电影是非常奢侈的事。这几年,赋闲之后,王学会老人买设备学技术,硬是把自己从小白培养成了专业的露天电影放映员。他一个人包办了一个移动的露天电影院。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经典台词,来自影片《英雄儿女》,这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跨越半个多世纪后,这段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光影,出现在了吉林长春的居民区里。

露天电影公益放映员 王学会:王成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王成有一句经典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特别振奋人心。

这是王学会走进社区,为居民公益放映的第27场露天胶片电影。今年57岁的他,最初和电影结缘是在童年时代。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电影对于他而言,是青春最美好的回忆。王学会说,当年正是《地道战》《英雄儿女》等很多优秀老电影激励着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王学会: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时候几乎没有电视,就是收音机,老百姓叫广播,那时候也没普及。我们小时候能看上一场电影那都非常奢侈,那一批电影宣传民族精神也好,英雄主义也好,我深受鼓舞。

王学会从粮库下岗之后,平淡的生活让他不太适应,他主动报名到长春朝阳区做社区服务志愿者,一次,一位居民向他提出了想看场露天电影的想法。

王学会:你想看什么电影?他说就是咱们小时候在外面看的那个电影,我说那不就是露天电影吗,哎呀给我乐坏了,真乐坏了。

记者:为啥乐坏了?

王学会:我也喜欢。

王学会的女儿在媒体工作,在她的帮助下,王学会和一位老式放映机收藏爱好者,第一次把露天胶片电影投映在社区。那一天,现场来了一百多人,王学会特别惊喜。

王学会:那时我特别激动,特别兴奋,跟我有相同爱好的,不光是我自己,还有啊。

然而,王学会放映的第一场露天电影并不顺利,在仅仅播放了二十分钟后,因为机器故障,被迫草草收场。

王学会的女儿 王秋月:修了能有一小时吧,当时也有一些居民在等着,一直在等。对方等得也焦急,修得也焦急,互相都特别着急。

看着久久不肯离去的观众,王学会下决心一定要把露天电影院办起来。[page]

王学会:那个时刻,我发狠,一定把这个技术学到手,一定学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 把爱好变成专业

从那以后,王学会决定正式入行。在与多名收藏爱好者沟通后,他了解到,早期电影的胶片和老式放映机早已停产。想要办露天电影院,就必须从收藏者手中买回老式的放映机和胶片,并且还要学会修理技术。

这件事对于普通人来说,还真不轻松。了解王学会的人都知道,对于露天电影,他只是小时候看过而已,喜欢而已。真的要把露天电影院办起来,他还真得下苦功夫。那一段时间,王学会起早贪黑泡在收藏爱好者们的家里,只为买到老式的放映机和电影胶片。

看着父亲如此执着,王学会的儿子和女儿只好在父亲资金拮据的时候,赞助了大部分的购买资金。而自从购买了第一台放映机,王学会的家就成了他的工作室。

王学会:这台机器是我从江西好不容易买来的。

记者:这是第一台?

王学会:第一台机器,现在你看着挺新,实际那时候不是这样。那时候来的时候,不能说破旧,就是非常陈旧,因为灰尘太多,有的地方还有锈。有个别地方擦不了,就得用棉签蘸着酒精一点点擦拭。这打理了得有一周左右才变成今天的模样,今天你瞅着挺好看吧,这个机器的年龄都比你大多了,一九七九年出的。这个机器我老喜欢了,这个片子是我现在目前的片子当中最贵的,你猜它花多少钱?

记者:这个不太好估计。

王学会:3200元,那个200块钱,我说哥们儿,你把200块钱去了吧,我给你个整数。人家说啥不同意,他说这能卖给你就不错了,这个我非常喜欢,这个老百姓都知道。因为这个片子现在都是年代久远的了,所以说卖一部就少一部,有一些质量不咋好的有,但是没头没尾,你说给居民咋放?没法放。

这几年,生活并不富裕的他先后花费七万多元购买了四台放映机和四十余部胶片电影。为了提高观众的观影兴趣,他还给各小区制作了放映表,防止重复放映。

王学会:电影要是重复了吧,老人还能坚持看完,年轻人一看播放过了,他就不看了。就是让播放的质量越来越好,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和了解露天胶片电影。

与设备投入相比,王学会花费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因为必须学会修理技术,他先后拜了五位收藏爱好者为师。

王学会:这回修好了,这回放心了,这回心里有底呀。要不然放不了,群众在那等着,好不容易来的咋交代呀?那多闹心。这回终于修好了。这扩音器给你折腾两趟,完了之后又邮走的。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王学会逐渐专业起来。现在,修补胶片已经成为他的拿手绝活。

王学会:一导片子之后,一挡手,你就知道这块坏了,影响走片,到那块会跳或者卡顿,或者容易拽断。直接两面一粘,粘完之后,但是这个不能越过声带,这个声带是发声的。如果要把它粘上之后,声音就失常了,画面不影响,因为它是通透的。[page]

胶片上24格影像,串联出一秒钟的电影画面,对应胶片长度不足2厘米,但是为了保证最佳观影效果,王学会通常要检修近200米长的整部胶片。一副老花镜、一对导片盘,为了每一次露天电影的播放效果,王学会都会提前在家里把胶片检修一遍。他说,不能让到场的观众感到失望。

传承光影情怀 累并快乐着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做一件事不难,难得的是王学会老人面对种种困难,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的韧劲。现在他已经是合格的露天电影院放映员了,在采访中他骄傲地告诉我们,“现在老胶片电影放映这块,专家都不如我懂得多。”

每一次露天电影的放映,王学会都要付出很多汗水。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放映员的工作,可以说所有的事都是他一个人在忙。但是即便这样,王学会也是无怨无悔,他说他是“累并快乐着”。

每次正式放映的前三个小时,王学会就要整理他的“移动的电影院”。提着放映机、音响、幕布和各种备用设备,开车往返于家和放映场地。七八个箱子有几百斤重。亲属们被他这份坚持感染,大家空闲时轮流帮他搬运设备。而在放映场地,总有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和铁杆粉丝比王学会到得更早。

观影居民:我帮王师傅忙活忙活,他一个人忙活不过来,再一个我对这玩意儿都比较熟悉了,他岁数大,一个人干活也费点劲。

在电影开演之前,围绕着王学会和电影放映机,整个社区,热闹起来了。

观影居民:小时候十来岁就开始看,得有五十来年没看过了吧。

观影居民:家是农村的,有过那种露天电影,我记得小时候也挺难忘的。

观影居民:四十多年没看了,所以说看看,心情特别舒畅。

观影居民:我一看老电影想起从前了,老多歌,经典歌曲都想起来了。

从落日余晖,到满天星辰,初夏的微风吹过幕布,黑夜中放映机闪闪发光,经典的银幕光影,映照在老人和小孩的脸颊上,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王学会心里都会十分感动。

王学会:把大家能聚在一起,这是满满的幸福感。抬头一看,就是电影的画面,就好像与时空对话一样,像穿越了似的,每到这个场面,我就感觉到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值了。

一天,露天电影院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他叫付明鑫,是长影旧址博物馆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他邀请王学会去他工作的地方参观。付明鑫告诉王学会,我国在2006年开始实施“电影档案胶片数字化修复工程”,多年来,长影修复还原了近百部经典影片。而这些修复过的电影都可以提供给王学会露天放映。

长影旧址博物馆技术工程师 付明鑫:你还得来回导片子是吧,我们正常情况下,就把影片直接存储在这个数字放映机当中,一键就能播放了。[page]

王学会:那太方便了。

长影旧址博物馆技术工程师 付明鑫:王老师,你不着急,我们给你提供一套这种流动的数字放映机,到时候我会指导你怎么进行一键播放,那个时候就很方便了。

王学会:便携式的放映机小,不像我那些个,几个箱子一起拉去,就省了老多力气了,尤其以后年纪越来越大了。

有了新技术新设备的支持,王学会的干劲更足了。他说,自己的“露天的电影院”一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王学会:这种条件下能放映更多的场次,满足更多居民的需求。

初夏的微风吹过幕布,黑夜中放映机闪闪发光,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

不同的人在这样的体验当中,找到了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共鸣。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对一段岁月、一种情怀的追忆;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种有别于坐在电影院里的新奇体验,更是学习、感受老一辈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经历;对于所有社区居民来说,更是促进邻里互动、搭建沟通桥梁的方式。

虽然每部电影都会落幕,但是王学会通过露天电影院为每一位观众带来的回忆、经历和体验,却永不落幕。

标签:

招募

精彩推送

X 关闭

X 关闭